黎静华:做八桂大地能源研究的科研“探针”华体会- 华体会体育官网- 体育APP下载
栏目:华体会官网 发布时间:2025-09-10

  华体会体育平台是一家专注于体育娱乐的领先平台。华体会专注体育竞技,华体会app提供实时体育赛事、华体会棋牌、华体会彩票、华体会百家乐、华体会APP,华体会官网,华体会官方网站,华体会网址,华体会登陆链接,华体会平台,华体会官方平台,华体会app下载,华体会体育靠谱吗,华体会2025最新,华体会世界杯,华体会体育打造安全便捷的互动娱乐平台,体验最好的赛事服务。黎静华,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,曾于2014年前往丹麦奥尔堡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。兼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、广西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。主要从事新能源并网技术研究,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,发表SCI、EI论文百余篇,出版专著5部,获国家发明专利28项、软件著作权10项,成果获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、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及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、广西一等奖,教学成果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、一等奖。先后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、广西首批勤廉先进个人、广西青年五四奖章、广西三八红旗手及自治区模范教师等荣誉。

  2010年前后,中国新能源规模化发展进入关键转型阶段,风电装机容量一年内实现翻番增长,能源结构开始了实质性转变。然而,高速发展背后也隐藏着巨大挑战。这时,正在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的黎静华有幸参与到国家“863”“973”等重大项目,在模拟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时,她深切感受到消纳的困境:“弃风弃光”比例较高,暴露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不足、跨省消纳机制遇到瓶颈。国内实践经验的相对匮乏,让她常常思考:国际前沿是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的?

  这个疑问,在2013年的一个深秋得到了解答。在一次国际会议上,丹麦风电发展的成就如同一道强光,照亮了她的思路。专家介绍,这个北欧国家仅凭风电就满足了全国近40%的电力需求,稳居全球首位。黎静华当时就萌生了前往丹麦研习风电并网控制技术的想法。同年春节,课题组一位同门从丹麦奥尔堡大学(Aalborg University,AAU)回国探亲,在交谈中黎静华得知AAU能源系正在攻关采用“电-热-气”多种能源协同消纳新能源的前瞻性技术,急需合作者加入。在此机缘下,2014年12月,黎静华踏上了前往AAU的访学之旅。

  当时,团队正全力求解复杂的“电-热-气”多能流耦合难题,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,他们采用了一个相对简化的模型,终于得到了一组看似“可行”的运行数据。汇报时,黎静华本以为会获得阶段性认可,却遭到丹麦技术专家的坚决否定。专家们尖锐地指出,简化处理引入了不可接受的误差,强调即使是0.1%的微小偏差也可能引发连锁故障。尽管当时这个简化模型在国际上已属先进,但丹麦团队对精度的追求容不得丝毫妥协。这次“否定”激起了黎静华更强的斗志。她和团队重返基础理论,最终成功开发出一种能高效处理非线性、微分-代数耦合问题的大规模分解-协调算法,显著提升了模型精度,研究成果不仅发表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 Energy上,更入选了全球高被引论文。“国外学者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触动。”黎静华感叹道。

  2015年,黎静华回到家乡广西。彼时的八桂大地,正站在新能源发展的起跑线上。她敏锐观察到,广西的风电、光伏开发刚刚起步,潜力巨大但挑战重重,与丹麦成熟的分布式智能体系形成鲜明对比。北部湾这片蕴藏着约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的“蓝海”尚未开发,并网容量为零。陆上风电场则主要集中在预测难度大、误差动辄超过20%的复杂山地。看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黎静华心中那份“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上”的信念愈发坚定。她知道,必须找到一条适合广西的本土化发展路径。

  黎静华深谙,破解困局不仅需要前沿技术,更需要培养一批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用得上”的本土化人才。她坚守的教学原则是“老课新讲、新课讲透、难课讲活”。她观察到,在传统工科教学模式下,学生背得出公式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。“比如讲风电并网控制,只推导数学模型是没用的,得让学生知道广西的电源特性、网架结构,需要因地制宜调控策略。”因此,她的课堂总是“虚实结合”。例如,在“电力系统暂态分析”课堂上,她会将抽象的发电机转子运动微分方程和控制理论,融入“西电东送”工程中的真实案例里。

  “研教相长”是黎静华的另一个育人法宝。她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领,通过项目式学习、探究式教学等方法,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“我希望学生走出校门时,手里握的不只是毕业证,更怀揣着解决复杂电力能源问题的真本领和推动绿色发展的使命感。”为打通育人“最后一公里”,她提出“立借联搭”的实践思路,通过立足本校资源,借助南方电网等龙头企业平台,联合区外高水平高校,为学生搭建实战化能力提升平台。她的学生几乎都有在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项目实习的经历,不少人更参与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实际工程项目。

  在指导学生参与10余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时,黎静华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案。她深信:“老师能教的是方法,不是答案。”从教19年来,她多次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;她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116篇,授权发明专利32项;经过她精心培养的36名毕业研究生中,有23人获国家奖学金、自治区优秀毕业生等荣誉,超过50%成为广西各级电网公司的业务骨干,深度参与“西电东送”等重大工程建设,累计获得表彰50余人次。

  “中国新能源的规模和资源禀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,这既带来挑战,也孕育着重大机遇。”黎静华举例说,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的开发,面临着生态、跨国界协调、弱支撑电网等问题,“这在国外没有现成答案,我们必须自己动手,写出中国方案的‘语法书’。”为此,她积极探索前沿技术破解难题,研究量子计算在电力系统优化中的应用,试图突破百万节点计算瓶颈,引入人工智能技术,提高极端天气下风电的预测精度。“北部湾的风有自己的脾气,我们的算法就要学会‘读懂’它,甚至预判它。”她形象地比喻道。

  在黎静华看来,中国-东盟能源互联互通是另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。东盟各国电网标准不一、技术水平各异,在她看来并非障碍,反而是探索多元化协同模式的天然试验场。“就像不同方言的人需要翻译才能畅快交流,我们要做的就是研发‘电网语言翻译器’,让不同国家的电力系统能安全、经济、高效地‘对话’与协作。”这幅关于能源互联互通的宏伟蓝图,不仅刻在黎静华的脑海里,更清晰地铺展在她办公室的墙上——那是一幅被翻看得边角磨破、又用胶带仔细粘好的北部湾海上风电规划图。图上,不同颜色标注着风电场、港口和输电线路,也勾勒着她心中连接中国与东盟的能源脉络。

  第一“难”,是平衡。她需要在诸多的行政事务、项目申报、学术会议和做科研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,常常晚上才能回到实验室,静心沉浸于科研中。更让她困惑的是,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项目,有时会因“西部基础条件有限”的固有印象而被低估。第二“难”,是培养学生的压力。西部高校学生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,黎静华就从最基础的编程语句教起,陪着学生逐行调试代码。“有时确实觉得挺累,但看到学生满脸的迷茫和求知欲,又觉得不能退缩。”她说道。